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朝鮮半島的茶道

朝鮮半島的韓國和朝鮮是由新羅、百濟和高麗統一而成的國家,先後經歷了新羅、高麗、李氏朝鮮和現代時期。於1948年,朝鮮半島分別建立了大韓民國(韓國)和朝鮮民主主義共和國(朝鮮)。我們這裏所述的朝鮮半島茶道,是泛指整個朝鮮民族的。
  朝鮮半島自古以來就與中國有著密切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往來。古代的半島國家沒有文字,一直使用漢字。儘管在15世紀製成了拼音文字,但是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政府公文、國史著述仍用中文。這種狀況使得很多朝鮮半島的人到中國學習中國文化,並將許多文化精華帶回國去。中國的茶文化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被引進到朝鮮半島的。
  早在西元676年新羅統一朝鮮半島,建立了新羅王朝(676-935)。新羅國王為尋求佛法派了很多僧人到中國專心修學,然後回國在傳教。這些僧人大約在中國修學十年左右,廣泛地接觸到中國文化,其中就有茶文化。回國時將飲茶嗜好和茶葉帶回新羅。在韓國史書《三國史記?新羅本紀》中,就有“茶自善德王有之”的記載。善德王為新羅女王,於西元632年到647年在位。由此可見,早在我國唐代時期新羅就從中國引進了茶葉和飲茶方法。在西元8世紀的景德王時期(741-765年在位),在每年的三月初三在大殿設置茶會,招待百官,還將茶湯賜給百姓品嘗。這說明當年在新羅的飲茶是皇族權貴的“專利”,一般的官吏和平民是難得一遇的。
  新羅第四十二代興德王三年(828)新羅使者金大廉到唐朝進貢,唐文宗李昂在麟德殿宴請他。在金大廉回國時贈給他很多茶樹種籽。興德王非常高興,就命人將茶樹種籽種植在地理山。從此新羅國有了茶樹。所產的茶葉除了供給皇親國戚、達官貴人、僧侶和社會名流們飲用外,民間也開始銷售茶葉。
  在西元8世紀,新羅學者崔致遠曾在唐朝為官,當時正是唐朝煎茶法盛行時期。在崔致遠回國時就將煎茶法帶回新羅。因此但是新羅的飲茶方法也是採用唐代的餅茶煎飲法。就是現將茶葉茶碾成粉末,烹茶時將茶末放在茶釜中煎煮,水沸後再用勺盛到茶碗中飲用。新羅王國時期是韓國茶文化的萌芽期,開始種植茶葉,學習中國的制茶技藝,並引進了中國的茶文化,形成為了朝鮮半島興起的第一個中華茶文化的高潮。
  朝鮮半島的中華茶文化的第二個高潮是在高麗王國時期(935-1392)。這個時期是朝鮮半島茶文化最為興盛時期。其表現之一是源於我國宋代的焚香、叩拜、獻茶的道家茶禮的興起。高麗王室決定推行茶禮祭祀,在每年的燃燈會(二月二十五日)和八關會(十一月十五日)這兩大民族節日,要設立祭壇,以茶供佛,祭奠釋迦牟尼和五嶽神及龍王。由國王親自為釋迦佛和諸天神敬茶。儀式隆重,堪稱大典。此外,在太子的壽誕之日、王子王妃的冊封日,以及公主的吉期,都要舉行茶禮。即使是君王、臣民的宴會也舉行茶禮。一時間茶禮成為各種禮儀的必行程序,可見對茶禮的重視程度。
  其表現之二是飲茶得到普及。高麗時代老百姓可買到茶,也可以飲茶。不僅如此,百姓家的冠禮、婚喪、祭祖、祭神、敬佛、祈雨等禮儀中也開始增加茶禮內容,使得茶禮不再是王室、官員、僧道們的特殊待遇,而是普及到平民百姓之家。
  其表現之三是飲茶方法隨著我國宋代點茶法的流行,韓國也採用點茶法飲茶。同時還引進了中國的團餅茶和茶具。像當年流行的金花烏盞、翡色小甌、銀爐、湯鼎都是效法中國製造的。總之,在高麗時期,朝鮮半島茶文化的興盛標誌,是在吸收、消化中國的茶文化的基礎上,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茶文化——茶禮。這種茶禮直接影響到日本茶文化的發展也意味著朝鮮半島的茶文化達到了最為輝煌的時期。
  李氏朝鮮時期(1392-1863)是朝鮮半島接受中國泡茶法的第三個中華茶文化高潮。在這個時期朝鮮半島種植茶葉的地方日趨增多,據《東國輿地勝覽》記載的西元1530年的資料,在慶尚道有十個地方產茶葉,在全羅道有三十五個地方產茶葉,此外,慶尚道還有三個地方,全羅道還有十八個地方專產貢茶。李氏朝鮮時期,正處於中國明朝後期和清朝前期。在中國這個時期是泡茶道形成並流行時期,朝鮮半島也隨之仿效,引進了中國的泡茶法。中國的泡茶道傳入,並被茶禮所採用。但煎茶法和點茶法同時並存。興於高麗時期的韓國茶禮,得以完善和發展,隨著茶禮器具及技藝化的發展,茶禮的形式被固定下來,更趨完備,朝鮮半島的茶文化通過吸收、消化中國茶文化,進入穩定的發展時期。
  進入20世紀80年代以來,在朝鮮半島的韓國茶文化得以復蘇。其復蘇的標誌一是建立了“韓國茶道學院”,專門研究、教授茶文化;二是成立了一些茶文化的學術團體,創辦茶文化雜誌,傳播、弘揚茶文化;三是對韓國的茶道精神給予恰切的概括。韓國茶學家認為韓國的茶道精神應該用“和、敬、儉、真”來概括。所謂“和”,就是心地善良、和睦相處、和氣待人、和衷共濟;所謂“敬”,就是互敬互愛、互相關心、互相幫助;所謂“儉”,就是生活儉約、質樸清廉、不事奢華,厲行節約;所謂“真”,就是真誠相待、誠信待人、心地真誠、摒棄虛假。這種茶道精神很明顯地帶有中國儒家思想的烙印,體現著儒家的中庸思想。韓國的草衣禪師張意恂(1786-1866),曾在他的《東茶頌》裏提倡“中正”的茶禮精神,認為處理任何事情都“不可過度,也不可不及”,只要做到這一點,“消極的生活方式就能變成積極的生活方式”,“悲觀的生活態度就能變成樂觀的生活態度”。認為只有這樣的人才能稱得上把握茶道精髓的“茶人”。看來韓國的四字茶道是這種“中正”精神具象化的結果。
  韓國的茶道有“末茶法”、“餅茶法”、“錢茶法”、“葉茶法”等四種,較為流行的是葉茶法。葉茶法的具體過程是這樣的:首先是迎賓,主人在大門口迎接賓客,為賓客引路;進入茶室後,按著主人坐東面西,客人坐西面東的位置落座。其次是溫杯,主人沏茶前,要先用開水溫壺和溫杯。再次是沏茶,主人先用茶匙取出茶葉,放進茶壺,再注入沸水,分三次將壺內茶湯斟入茶杯。最後是品茶,主人將沏好的茶,恭敬地捧到賓客前的茶桌上之後,回到自己的茶桌前端起自己的茶杯,對賓客說:“請喝茶。”賓客也端起茶杯回答說:“謝謝。”然後就開始品飲茶湯。在品飲時,一般都備有點心和水果來佐茶。
返回列表